top of page
作家相片Chasel Lin

NSCA 美國2024年會(巴爾的摩 Day 3)

第三天依然是非常充實的課程與學習

課程內容太多我就不細講,僅分享三個今日比較特別的收穫


  1. 肌力與體能教練對於運動醫學的影響比起傳統認知還要更大,對於骨科手術的介入可以更早

  2. 詳細的紀錄才有後續的數據分析與研究結果,也才能進一步推動改變

  3. 這世界一直在進步,要不跟上,不然就被追上



本日最有收穫的一堂課「Paul Read -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Coaches to Support and Assess Athletes During Rehabilitation」


我2018年教ACL術後運動訓練的課程,當時就用Hop test,無論是在學術上或者實際應用上都是如此,然而一開始的PPT就提到,這可能會造成更大風險呢!

我覺得這很棒,因為這就是科學,隨時都會有最新的研究推翻先前的作法,但這不代表之前是錯的,而是在那個當下那就是最好的解法,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與更新自己,才不會明明有更好的方法或技術,卻用不上,那就可惜了





現在用測力版的分析,不僅針對運動表現與訓練效益,更在運動醫學上有更加精準的分析,幫助教練與醫療相關人員進行正確的判斷與後續處理策略


所以「肌力與體能教練 S&C」真的是運動醫學團隊中的重要成員



另外一場的講者提到運動檢測時,也讓我重新思考了檢測的意義



像這樣的「哥本哈根棒式Copenhagen Plank」,我相信很多人會做,動作也絕對是教科書等級的完美,但重點在於測試代表的意義,是幫助教練知道是否可以進階(progression),或者用運動進行監控(monitoring)避免紅旗現象,瞭解訓練效果(effectivness)是否可以達到預防傷害的目標,又或者是重要的指標釐清(Clearance)運動員是否可以回到運動場上(Return to play)


我不是說姿勢標準不重要,或者檢測的分數與流程不重要,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「為什麼」要做這樣的檢測,相對應的進階與退階編排又代表什麼意義,這才是重點


而在「Cory Walts & Ken Clark - Bridge the Gap Lecture: Speed science: Applying Sprint research to field sport programming」課程中更是見識到了運動科學的精細操作


就如同這影片,看似平凡的跑步,透過精密的檢測與數據分析可以得出非常細微的差異





這些零點幾秒的區別,就可以知道運動員要加強「加速度」或者是「最高速度」的訓練,而不是教練依照「我覺得應該是ooxx」來訓練



最後用這張做結尾


教練,我可以回去打球了嗎?


這個簡單的問題並不簡單,我相信運動醫學領域的朋友更是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


我們要單憑一個檢測結果做決定嗎?或者是憑藉教練經驗感覺你可以?又或者是一定要深蹲兩倍體重,雙腿肌肉量差別小於10%才可以呢?


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,而是需要個別化的進行不同檢測才能夠做出是否回到運動場的決定

即便如此,依然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再次受傷(你看看那個膝蓋二次甚至三次開刀的朋友...)


你可能會覺得結論誰都知道,但這途中經歷過的思考與分析才是真正的關鍵,而越詳實的檢測越能夠減少瞎猜碰運氣的機會


所以,不僅僅是運動員要不斷挑戰自己進步,制服組的朋友也要一起努力歐!


最後感謝來自台灣的朋友,這些年輕人真的太優秀,讓我也充滿動力呢!

更特別感謝江老師在各種層面上的幫助,特別無私與我分享超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,希望我也能夠帶著這樣的態度去幫助其他有緣的朋友





88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